香港商報
-- 天氣
嶺南古梅村

嶺南古梅村

責任編輯:實習生怡婷 2022-06-10 14:26:31 來源:香港商報網

    陳世旭

    從廣州驅車往東莞市下轄的麻涌鎮,似乎只在一念之間。但感覺卻仿佛歷經了兩個不同的世紀:一個是喧囂的、飛騰的現代城市世紀,一個是恬靜的、從容的往日田園世紀。與珠三角那些外來人口動輒近百萬的經濟強鎮相比,麻涌像是一位待字閨中的淑女,嫻靜,平和,質樸,自信。

    廣東著名前輩作家陳殘雲所著長篇小說《香飄四季》一開篇,就傳達給了我們麻涌的原始氣息:

    落日的餘暉在無邊的海上熠熠生輝。下海歸來的漁船,從海邊一路劃到村口,魚蝦滿倉。夜晚,兒童在大榕樹下嬉鬧,成人在祠堂前或涼棚里唱粵曲,村頭的老樹上掛着喇叭,講述著天下大事,身邊小情。 

    農耕時代水鄉麻涌的尋常生活場景,在陳殘雲的《香飄四季》裏化作一幅幅生動畫卷。除了文學價值外,《香飄四季》還具備了史料價值,它就像作業指導書一樣,對各種「農事」進行了細緻講解。從中也不難看出當時農業生產的艱辛和效率低下。

    幾十年後,重溫這些情節,不由讓人生出許多感慨。

    「香飄四季」是農耕時代麻涌的代名詞。時至今日,「香飄四季」的願望一脈相承,在麻涌落地生根。當年陳殘雲上過的珠江茶樓,如今已成為麻四村綜合樓,成為一個居民小區,靚麗的瓷磚,整齊的院落,十分氣派。

    麻涌立村已有數百年歷史。期間,從中原遷徙和從海上飄來的麻涌先民求安於亂世,聚居一隅,不殫艱辛,開拓海灘,圍塗造田,修塋築基,屯田辟村,繁衍子孫,教養生息,孕育出一代代優秀兒女。其中的佼佼者,不僅是麻涌一鎮、亦是一市、一省、一國的驕傲。

    自古以來,麻涌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院,重脊高簷,河埠廊坊,穿竹石欄,水屋一體,是嶺南地區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澤國。這種地理生態環境,使麻涌人的生活方式、民生習俗和文化藝術都帶上了濃厚的水文化的烙印。蕉林里、水渠畔,小船蕩漾,果樹飄香;祠堂里、涼棚下,粵曲古韻,琴聲悠揚;埠頭邊、河面上,百舸爭流,龍舟競渡;古老麻涌,民風質樸,民俗淳厚。曾經的「禮義之鄉」,講求「文章華國,詩禮傳家」。文人雅士以吟風弄月,琴棋書畫是尚,百姓以說書、彈詞、刺繡、演唱為樂,元宵鞦韆,爭炮頭,三月社戲,五月龍舟,七月盂蘭祭祖,九月重陽風箏,古樸純真。

    麻涌文物與古建築遺存甚多。保存相對完整的各個朝代各種類型的文物與古建築一千餘個(件)。始建於明永曆八年的魁樓至今猶存。左有南坦之禾雲,右有北丫之蕉雨,獅子洋上水天相連,茫無際涯;遠處隱約可見蓮花山,蓮花塔如擎天一柱;群鶴自東而西,穿插於暮雲。登魁樓一如登岳陽樓,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今天,踏上「現代化港口新城」進程的麻涌人,續寫新的「香飄四季」。各項經濟指標、產業結構、城市環境建設都先後邁上發展新台階,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可貴的是,儘管同樣氤氳著現代化氣息,並且註定要在現代化建設中一飛沖天,但麻涌依然是那個溫柔的水鄉。白天的麻涌,汽笛長鳴,機器轟然,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入夜,進入麻涌的小巷,或是偏僻小村,有粵曲的咿咿曲調,有荷塘的暗香浮動,令人神醉。泥牆茅屋消失了,「紮水寮」拆除了,河涌、蕉林、古寺廟、古祠堂、古墟市還在。表現麻涌人世代生活場景的浮雕、書畫長廊,沿街排列。農業觀光園,國家級濕地公園,既保留了農耕時代的記憶,更展示了南國水鄉的無窮魅力。

    鮮明的地方特色是文化發展的生命力,是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活力源泉,傳統文化盛行的麻涌給人的印象是雋永的、恆久的。今天的麻涌,靜靜地依偎在珠江入海口,在現代工業經濟的撞擊中,獨守著一方的沉著與祥和。

    昔日單純依賴傳統農業的鄉村插上了工業化騰飛的翅膀;昔日閉塞的水鄉小鎮成為中國現代港口物流重鎮;昔日自娛自樂的形式被認定為國家級曲藝之鄉;昔日校舍簡陋的鄉村崛起為具備小學至大學完整教育體系的省教育強鎮。

    人類的精神家園在文化。文化精神對於一個文明不僅僅是可以利用的資源,而是其終極價值的所在。在當今這個消費時代,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都越來越像一個模具複製出來的,只有文化的力量,能讓人們在物質的重壓下尋找自己的靈魂。

    麻涌文化建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優秀文化傳統內涵積澱的深厚,是當代麻涌人為實現這個目標的頑強努力,是注重人的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與整個經濟開發、文化心理塑造與價值形成緊密相連,以最終促成整個文化體系的形成與完善。

    沒有經濟就沒有文化,但創造財富、發展經濟的不一定都是文化。

    一切真正的文明都有這樣的性質:在征服人理性的同時,也征服人的精神和情感。我們期待國富民強,我們期待自我完善,而文化,是人類終極的精神期待。

    麻涌文化建設充分體現的,正是這樣的終極期待。

    史料記載,麻涌得名於宋景定四年(1263),開埠立鄉的麻涌,亦名「古梅鄉」。以使後人懷念祖先,紀念他們從北方翻越梅嶺,經由梅關古道輾轉到嶺南各地的艱辛歷史,擇「梅」為記,采梅凌霜傲雪,古勁芬芳之義,於村間溪畔廣植梅花。至今麻涌的龍舟上,皆有「梅溪」標誌。先民以梅花的品格激勵自己,將最後的生息之地命名為「古梅鄉」,是很自然的。

    「梅」,是麻涌人「代代相傳,守望相助」的文化傳承的精神象徵,是水鄉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內涵。正是這一深厚的內涵,讓「古梅鄉」走出東莞、走出廣東,走向全國。

    2019,11,28

責任編輯:實習生怡婷 嶺南古梅村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