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最新最全最乾貨!深圳都市圈十問十答來了

最新最全最乾貨!深圳都市圈十問十答來了

責任編輯:靜文 2023-12-20 11:07:14 來源:南方+

 近日,廣東省政府印發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

 備受關注的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終於揭開神秘面紗!

 深圳都市圈有多大?深圳都市圈有哪些周邊城市入圈成功?深圳都市圈的發展定位是什麼?南方+記者專門細緻梳理了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最新最全最乾貨的深圳都市圈知識點一文全get。

 問:深圳都市圈有多大?

 答:深圳都市圈位於粵港澳大灣區東部,由深圳、東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別合作區組成,土地面積約 16273 平方公里,規劃有關任務舉措涵蓋河源市和汕尾市部分區域。

 問:深圳都市圈有多少人?

 答:2022 年,深圳都市圈範圍內常住人口 3415 萬人。

 問:深圳都市圈現有經濟水平如何?

 答:經濟發展水平領先。深圳都市圈是全國人口和經濟要素高度聚集、城鎮體系和功能較為完善的城鎮密集區。2022 年都市圈地區生產總值約 4.9 萬億元,分別約占全國和廣東省的 4.05%、37.96%,人均 GDP 達 14.3 萬元,經濟密度約 3 億元/平方公里。

 問:深圳都市圈發展目標是什麼?

 答: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高質量發展先鋒典範、開放包容的世界窗口。

 到 2030 年,深圳都市圈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的大台階,優勢互補的區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一體化合作機制基本建立,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初步建成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的國際化大都市圈。

 ——都市圈集約化發展格局基本建立。深圳核心引擎和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東莞、惠州整體發展能級進一步提升,依托交通要道、向外放射的發展軸帶基本成型,形成以中心城市為引領、發展軸帶為支撐,各城市協調聯動的區域發展格局。

 ——都市圈高質量發展能級顯著提升。區域高質量發展產業體系更加完備,創新動力活力明顯增強,聯合申報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數量顯著增加,深圳都市圈研發投入強度達 5%以上,都市圈發展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幅提升。

 ——都市圈一體化聯動更加有效。協同發展體制機制基本健全,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基本建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 93%,1 小時通勤圈總體形成。

 ——都市圈國際化開放水平明顯提高。國際交往和合作水平不斷提升,與港澳務實合作深入推進,與國際接軌的通行規則基本建立,國際化營商環境顯著改善,基本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加速形成。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水平顯著提升,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撐體系基本建成,民生服務共建共享水平明顯提高,全面實現政務服務跨城通辦。

 展望到 2035 年,深圳都市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區域協調發展格局更加完善,跨界區域城鄉協同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產業體系、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實現全面融合發展,建成具有中國氣派、世界水平的創新型、國際化、現代化都市圈。

 問:深圳都市圈總體布局是什麼?

 答:增強深圳中心城市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加快提升東莞、惠州副中心發展能級,高水平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增長極,形成「一主兩副一極四軸」的都市圈總體發展布局,實現中心引領、軸帶支撐、協同聯動。

 深圳主中心:促進都市核心區擴容提質,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強化資源要素配置能力,引領帶動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全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強化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設以深圳為主陣地的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以海港、空港為樞紐,高鐵、城軌、高速公路為骨架,高效銜接國際國內的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提升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水平,對標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打造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沙頭角深港國際消費合作區等重大平台,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東莞副中心:立足「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的城市定位,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全面提升綜合實力,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韌性,加快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打造中心城區、松山湖、濱海灣新區「三位一體」都市核心區,推動松山湖科學城、濱海灣新區、水鄉功能區、銀瓶合作創新區四大戰略平台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地、聯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城市、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先進製造之都。

 惠州副中心: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培育壯大石化、能源、新材料、高端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等支柱產業,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清潔能源中心,推進大亞灣經開區、仲愷高新區、中韓(惠州)產業園、環大亞灣新區、潼湖生態智慧區、惠州新材料產業園、稔平半島能源科技島等重大平台建設,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

 深汕特別合作區增長極:創新建設區域協調發展合作範例,高水平推進深汕特別合作區規劃建設,完善深汕特別合作區城市功能,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集聚和傳遞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能級,努力把合作區打造為重大產業項目承載地、新引進重大項目目的地和區域高質量發展孵化器、驅動器。

 深莞穗發展軸:以深圳為核心,依托廣深港高鐵、穗莞深城際、廣深鐵路以及廣深、莞深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打造聯通深莞穗的中部創新發展軸。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實施,加快深圳光明科學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燕羅先進製造業園區、九龍山先進製造業園區、東莞松山湖科學城、濱海灣新區、水鄉新城等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構建布局合理、開放互通的區域創新體系。

 深莞惠河發展軸:以深圳為龍頭,依托贛深高鐵、深惠城際、京九鐵路、長深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聯通東莞、惠州、河源,構建東北部產業發展軸。發展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主導產業,打造深莞惠科技產業走廊。加快深圳坂雪崗科技城、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新橋東先進製造業園區、深圳國際低碳城、深圳國際生物谷、深圳國際食品谷、東莞銀瓶合作創新區、東莞東部工業園、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廣東(仲愷)人工智能產業園、惠城高新科技產業園、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深河產業園、深河科技園等開發建設,研究建設深河特別合作區。提升東江流域水資源供給保障水平,築牢都市圈北部生態屏障。

 深惠汕發展軸:加快建設深汕鐵路、深圳外環高速支線、惠州稔平環島高速公路,聯通惠州、汕尾,打通深圳面向粵東沿海的交通通道,構建東部沿海發展軸。高水平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積極推進重要城市節點聯動發展,加快推進環大亞灣新區、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大亞灣石化產業園區、大亞灣新興產業園、深圳(汕尾)產業園、汕尾高新區等重要產業節點建設。以大鵬灣、大亞灣、巽寮灣、雙月灣、深汕灣、小漠灣、紅海灣等優質山海資源為依托,打造世界級濱海生態旅遊度假區。

 與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協同發展軸:依托深中通道、深珠城際(伶仃洋通道)、深圳至南寧高鐵,加強與中山、珠海、江門等珠江口西岸城市合作,打造跨江發展軸。聯通「澳門―珠海」發展極點,加強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開放合作。強化前海片區與東莞濱海灣新區、中山翠亨新區聯動發展,建設深圳―中山產業拓展走廊,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着力打造環珠江口「黃金內灣」。

 問:深圳都市圈有哪些軌道重點項目?

 答:

 一、「三橫五縱」鐵路格局

 三橫:莞惠城際,深惠城際大鵬支線、塘廈至龍崗城際和中南虎城際,深大城際、深惠城際龍崗至前海段、深汕高鐵和汕汕鐵路。

 五縱:穗莞深城際、深莞增城際、廣深中軸城際(原常平至龍華城際)、深惠城際龍崗至惠州段、廣深鐵路。

 二、城際鐵路

 加快穗莞深城際南延線、深惠城際、深大城際、深惠城際大鵬支線、莞惠城際小金口至惠州北段等項目規劃建設,推動廣深中軸城際(原常平至龍華城際)、深莞增城際、塘廈至龍崗城際、深珠城際等前期研究,謀劃推動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前海)、深圳東部地區與深圳第二機場(惠州平潭機場)的快速軌道交通、深莞惠三市跨市市域快線或市域(郊)鐵路的規劃研究。

 三、高鐵

 東向積極推進深汕高鐵建設,增強深圳核心區與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快速聯繫。北向開展廣州至深圳高鐵新通道前期研究。西向加快建設深圳至江門鐵路,推動深珠城際高鐵通道功能研究。

 問:深圳都市圈有哪些高水平實驗室?

 答:依托鵬城實驗室、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等實驗室,創建以高水平實驗室為引領的實驗室集群。加強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聚焦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深海科技等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

 問:深圳都市圈有哪些跨區域產業組團?

 答:河套―西麗湖―光明―松山湖創新產業組團;前海片區―濱海灣新區―翠亨新區臨港臨空經濟組團;坂田―觀瀾―塘廈―鳳崗―平湖電子信息產業組團;坪地―清溪―新圩綠色低碳產業組團;潼湖―銀瓶創新區裝備製造產業組團;龍崗―坪山―大亞灣―惠陽高端製造產業組團;坪山―龍崗―大鵬―惠城―博羅―龍門健康產業組團

 問:深圳都市圈有哪些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

 答:深圳都市圈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持續保持國內領先,2022 年外貿進出口、外商直接投資額分別約占全國的 8.7%、5.8%。初步建成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濱海灣新區、中韓(惠州)產業園等一批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

 問:深圳都市圈如何破解住房難題?

 答:共建共享跨市域安居住房。優化都市圈保障性住房規劃布局,推動建立跨市域保障性住房建設合作機制。支持在東莞、惠州臨深片區、深汕特別合作區等區域沿軌道交通建設大型安居社區,推動跨市保障性住房建設與市政配套設施協同發展,探索跨市域保障性住房建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探索在臨深片區共建人才社區,推動產城融合和職住平衡。

 南方+記者 崔璨

責任編輯:靜文 最新最全最乾貨!深圳都市圈十問十答來了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