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女莫嫁王家郎、上年吃了下年糧”,到民風淳朴被稱“好客王家”,橫峰縣姚家鄉王家自然村這個百人村莊30年實踐村民自治,把小小村莊建設成為無論身在何方的王家人鄉情永牽之地。
勸學做好人
清明將至,王家村頭油茶樹再發新芽。于王家在外的子弟,鄉愁正是那一粒粒泛着茶油香的油茶蒲。
“……村集體每年供應在校初高中學生二十五市斤油茶蒲,以抵(補)充勤工儉學任務。”紙張泛黃,用小楷一筆一畫抄寫的村規字跡依然清晰,封面“治村規約”四個大字下落款“公元一九九五年七月”。這是王家手抄成冊的第一部村規,收藏在村小組。
勸學寫進《治村規約》,這是全村人的共同約定。曾經的王家人寡戶少、貧窮羸弱,一度有“有女莫嫁王家郎、上年吃了下年糧”的說法。1981年王家村被批准建制為自然村,開始摸索能夠強村興族的良方。
“村民規約剛開始就記在村小組會議本里。”作為首任村民組長,71歲的王有才回憶說。
手抄寫下王家第一部成文村規的王有錄已76歲。22年前,卸職副鄉長的他回到王家,整理了村民小組會議本上記錄的零散村約,形成16章85條《治村規約》,涉及村風民俗、鄰里關系、文化教育等方面。
王有才話中透着自豪:“自從建村以來,沒有發生一例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沒有出現一戶不良信用記錄!”
村莊振興夢
“文明接待進村人員,讓進過王家村的人都覺得好客王家真好客。”2016年,王家重新修訂《治村規約》,把“好客”寫入規約。村規也從最初的手抄版變成了印刷版,還濃縮成72個字寫在進村的白牆上。
王家變成“好客王家”,源自出外就業的王家子弟王寒。他發現,外甥女每次來王家總是賴着不肯走,“王家村小並無資源優勢,唯有30年良好村風打動人,不如就此打造‘外婆村’?”
對這個“靈光一現”,2015年10月3日的王家村党小組會議記錄道:“王家要發展必須改變思路,經党小組討論,由王寒負責少兒成長教育基地藍圖規划設想。”3天后的村民會議記錄本上記錄:“決議成立基地籌建理事會。”2017年1月15日又記錄“討論成立好客王家發展有限公司……”保護生態環境的內容也因此加入了《治村規約》。
小小自然村辦起的公司極富王家特色。全村27戶人家、105個村民,以戶為單位自願入股,最少不低于1萬元,最多不超過3萬元。現擔任村民理事長的王有才有自己的理解:“引進投資更省事,但那樣村民就沒有了參與感,我們的目標是全村一起經營村莊。”
王家有遇事村民商量民主議定的傳統,至今保留着5本自1981年以來的党小組、村民小組會議記錄本。王家自然村党小組長王華說,前不久村里想新上一個水上娛樂項目,村民大會上有人提出還有一些安全隱患沒解決,所以規划就做出了調整。
開門迎客的王家不僅迎來了孩子還带來了大人,農耕體驗、夏令營、親子游等全面開花,去年頭一年運營就收入100萬元。開農家樂的王有貴年初釀了1000斤谷酒,不到年底全部賣光,全年利潤十多萬元。
難舍故鄉情
山上的油茶林送一個個王家的年輕人走出村莊,如今,村里每兩戶人家就有一個中專以上學歷的學生。《治村規約》還對村民回報鄉村齊力建好王家做出了約定。讓王華自豪的是,這些子弟離村不離心,讓王家擁有一顆“智慧云大腦”,即便長期不在村里,也時常為村莊提供“云服務”。
從王家村走出去、在上海當軟件工程师的王昶敏、在橫峰縣城工作的王玉婷和正在讀大學的王佳鑫,把“好客王家”的微信公眾號做出了名堂,讓越來越多的人從互聯網上認識了王家。春光滿目時節,浙江、上海等地的遠方客人慕名而來。
“戶口進了城,心還牽掛着家鄉。”一如王寒所說,不論是走出去的,還是留在村里的,王家人都認定,只要生在王家就永遠是王家人,就有建設好客王家的義務。
新華社記者劉菁 高皓亮 秦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