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斛“禾海稻浪”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盛芳齡 黃裕勇 報道: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土地開強度最低,發展潛力最大的區域,江門擁有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給大灣區居民提供一個與一解鄉愁的機會。今秋,江門誠邀您跨過港珠澳大橋,走進五邑村落,在秋風中踏稻浪,感受鄉村原始之美。村旅游建設的特色和成果。
到都斛親吻“禾海稻浪”
秋天是岭南的豐收季節,廣東的晚稻田散發出誘人芬芳,在都市化進程中,大灣區已難覓身影,然而在江門,你就有機會在台山中國農業公園一睹稻田的金黃,用鼻翼感受成熟的味道。
2015年9月,台山成為國家農業公園創建單位。台山中國農業公園被列入省、江門、台山三級政府十三五規划重點項目,范圍包括都斛、斗山、端芬、廣海、赤溪共五鎮,總面積800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22萬畝,灘塗13萬畝,人口24萬,旅外華僑38萬。區內有著名的“廣東第一田”糧食生產基地,國家鰻魚出口基地,蔬菜生產基地,海水、淡水養殖基地、水果種植基地、花卉種植基地等。
今年3月9日歷經兩年多建設的廣東省首個中國農業公園--台山中國農業公園正式開園。都斛“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題園計划投資超億元,打造集農業示范、農耕體驗、科普教育、旅游觀光、休閑娛樂、溫泉度假于一體的 “禾海稻浪”水稻田生態文化主題園。位于台山市都斛鎮莘村、下莘村所轄區域,面積10380畝,划分為八大功能分區,分別為入口綜合服務區、岭南農耕文化區、稻田主題游樂區、田園養生養老區、鄉村文化休閑區、禾海溫泉度假區、生態農業展示區、萬畝良田示范區,打造成廣東首個水稻主題園。
截至目前,都斛“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題園,是台山中國農業公園的起步項目之一。該項目已投入資金超過3500萬元,完成了園區首期綠化工程、河道清淤清障工程、萬畝片主題園觀景平台、入口廣場處的農耕文化(現代糧食)展示館、游客服務中心、牌坊以及首期景觀建設。
在這里的農耕展示館,可以了解到歷史仰恩,中華農耕文化在南國;台山稻作,岭南農耕文化的璀璨明珠;滄海桑田,台山大米的“前世今生”;禾海稻浪,台山都斛“廣東第一田”;台山農業,立足當下,稻出未來。
今天的台山禾海稻浪有廣東第一田之稱。改革開放30年來,台山市糧食不論是產量還是質量都發生了巨變。我們不僅成功打出了國有糧食大米品牌“珍香大米”,並且我們台山優質絲苗米“新四粘”已經是香港市場品牌大米。

待加工的燒鵝

中國香料第一村台山南豐村規划

做咖喱的原料越南姜
中國香料第一村:台山南豐村
如果說金秋的稻浪還只是散發出稻谷成熟的清香,那麼在台山的南豐村,置身于香料種植基地,滿眼的蔥郁與繁花,微風攜裹着郁郁馨香撲面而來,讓人陶醉繼而忘返。
作為中國香料第一村離,這里擁有十三國歸僑的文化背景、人文資源,幾乎沒有任何污染的自然環境,據村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香料村由深圳市嘉銘瑞新農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嘉銘瑞新農公司,下同)投資建設,以東南亞香料種植、香料加工、旅游開發為項目發展方向,在發展過程中鼓勵和扶持當地群眾參與項目的開發,將整個項目做成廣東省台山市海宴鎮的龍頭企業和带頭企業。
“我們這里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與東南亞地區相近,具有種植香料的自然條件。”台山市牧仁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擁軍介紹說,“此外,這里的居民大多數是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歸僑,他們知道怎麼使用和開發香料,這是國內別的地方所沒有的。”
據介紹,中國第一香料村目前先期開發800畝地,以種植東南亞香料為重心,配以種植海宴特色農產品,並建造以純天然綠色食用香料生產和食品加工為主導的香料生產基地,把海僑最有特色的餐飲做出品牌,做出文化。第一步是結合牧仁公司的香料種植和加工,將海僑農場打造成廣東省乃至華南地區最大的東南亞香料交易中心。第二步是以海僑農場僑民的生活飲食習慣和歸僑文化為基礎,結合海僑的田園風光,將"全國文明村"五豐村打造成最具特色的療養旅游區。
目前這個基地種植了 100 多種東南亞香料,有龍舌蘭、九層塔、班蘭葉、迷迭香、馬約蘭、百里香等,是華南香料種類最多和數量最大的種植中心。香料加工產品年產值達 700 多萬元人民币,產品主要銷往國內各大五星級酒店,市場滿意度美譽度逐漸顯現並提升。
嘉銘瑞新農股份有限公司的意向是:在海僑地區擁有十三國歸僑的文化背景、人文資源以及幾乎沒有任何污染的自然環境的基礎上,聯合東南亞食用香料和康養用香料頂尖科研及技術團隊,打造一個中國華南地區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的食用、康養高端交易中心。

鵝

古井燒鵝世家
“恒益”:古井燒鵝世家
如果說稻谷、香料還是只能滿足你嗅覺體驗,那麼在新會的“古井燒鵝”,則絕對能滿足你味蕾的享受。
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井燒鵝”是一項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手工制作技藝, 2018年8月呂柏先生入選江門市非遺項目傳承人名單,其燒制技藝也由家族歷代傳承。古井燒鵝香飄四方,遠近馳名,“恒益”字號當今百年傳承,是古井燒鵝技藝的杰出代表。
燒鵝古稱“鵝炙”,歷來是受人青睞的美食。“恒益”古井燒鵝有16字的突出特點:“色澤光亮”,看外表已誘人食欲;“皮香甜脆”,吃入口更感其味;“肉滑骨酥”,慢慢咀嚼漸入佳境;“肥而不膩”,吃完了也不覺厭飫(粵音意),還讓你“返尋味”。“恒益燒鵝” 沿用傳統的制作技術,精心選料,融合廣東其他地方特色,在眾多古井燒鵝品牌中,形成了自己更為獨特的風味,出品皮脆肉滑,肥而不膩,甜中带咸,深受省港澳食客歡迎,
古井燒鵝的經營由家族傳承,新中國成立前,古井圩原有恒益、奇香樓(李廣)、景記、明記、合益市、慈溪鄉三哥超等眾多燒臘行經營古井燒鵝,改革開放后,獨有“恒益”老字號得以恢復。
目前,“恒益”已由第三代掌門經營,在古井鎮開設有:恒益食品有限公司、恒益燒臘加工廠、恒益禦品樓、恒益總店、養鵝農業生態基地。在江門市各區各鎮開設分店有,在廣州、中山、珠海、陽春、東慶南、北園、紹康、悅洋、大澤、沙堆、睦洲等地超過30多家自營或加盟店,還供應古井鎮八、九成的酒樓、大排檔。
現在的“恒益”老字號不斷出現新的面貌,“恒益”現有在職人員超過600人,按現代生產規范、國家衛生標准要求,新建起了“恒益燒臘加工廠”,月產量可超30000只料鵝、燒鵝。工廠擁有專門的生產車間,形成生產線,配有化驗室、銷售、市場拓展、財務核算中心、行政人事管控中心、辦公樓,取得SC認證、ISO-9001認證。工作間采用先進的生產線、不鏽鋼工作台,環境干淨整潔衛生。
讓鄉村活起來:塘口國際青年空間
在城市化的激烈碰撞中,鄉村文化保育和傳承成為大灣區重要的課題,如何讓鄉村活起來,重新煥發生命力,塘口國際青年空間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塘口社區計划項目地位于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所在地——開平塘口鎮,早期的塘口舊墟是鎮政府的駐地中心,郵局、銀行、稅務、工業建築、劇場、糧倉、供銷社等功能性空間一應俱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小型商貿及行政中心。90年代后,由于人口流失、政府以及華僑的外遷、城市發展等原因,讓這個本該車水馬龍的地方逐漸蕭條。
經過塘口社區團隊的調查,發現這里仍保留着僑鄉獨特的建築風格,保存有豐富的農業、旅游等資源,以及良好的生態人居環境。該如何把這些資源利用好,才能與周邊社區居民共生發展?才能使塘口社區活起來?塘口社區計划誕生,希望通過這個計划,吸引來自不同地域、不同群體、有志于鄉村建設的組織及青年人,以不同的方式去合作、交流和實踐,通過開展各類有利于鄉村建設的活動與項目,带動整個社區的共同發展,最終達到活化塘口社區的目的。
塘口空間是一個初創的,立足于鄉村實踐的國際青年社區空間,它承載着塘口社區計划的期望,是塘口社區計划啟動的第一步。我們將國際文化交流、遺產保育和社區營造作為三個發展目標,希望最終能達到社區活化和建設的目的。
這些年里,塘口空間對實體空間進行改造,80年代的紅磚建築--五金廠,被改造為集活動、講座、圖書、展覽和餐廳等功能于一體的社區中心;90年代香港僑胞投資的鐘表機械廠,被改造成設施齊全的國際青年旅舍;90年代的舊郵局,被打造成團隊辦公空間,作為社區中心及青年旅舍的功能輔助性建築,一系列的塘口青年社區發展計划付諸實施,各種有利于青年發展教育的活動成功舉辦。哈佛畢業生指導的遺產保育工作坊、GEA公益騎行、美國UVA實習生計划、世界遺產研學活動、糧倉墟里市集,野火音樂晚宴,傳統手工作坊等創意好玩的元素被带入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