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中华大地

歷史與空間:在中山艦旁傾聽歷史深處的回聲

2023-12-10
来源:香港商報網

   

    站在中山艦旁,我聽到了來自歷史深處的幽幽回聲。

    這是2023年的春日,在霏霏細雨中,我走進位於武漢市江夏區的中山艦博物館,也走進了一段波瀾壯闊、氣壯山河的歷史。

    走進中山艦博物館,撞入視野的是一艘軍艦,這就是一代名艦中山艦。中山艦整艦比例適中,造型優美流暢。艦身由灰褐和深紅兩種主色調組成,在艦的尾部兩側上端,鑲嵌着兩塊銅牌,上書「中山」二字。雖然船身和甲板上還保留有兩處巨大的創傷,但仍可見當年的雄姿。

    一名年輕的女解說員為我們介紹這艘軍艦的前世今生。中山艦長62.1米,寬8.9米,型深4.5米,是目前所能見到的中國近代海軍艦艇中的唯一一艘戰艦,是國內最大的可移動文物。中山艦是20世紀前期中國歷史的重要見證,承載着獨特的歷史意義。從1913年服役到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沉沒於長江,它先後經歷了北京北洋政府、廣州革命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三個時期,親歷了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東征平叛、孫中山廣州蒙難等重大事件,以它特有的歷史而成為名艦。1938年10月24日,正在江夏金口鎮赤礬山江面巡防的中山艦,被日機轟炸沉沒於長江,直到1997年1月28日才被整體打撈出水。同時沉沒於江中的,還有25個年輕的生命,25名英勇的抗日將士。當時,艦長薩師俊雙腿被炸斷,身負重傷,但仍堅持指揮,直至壯烈犧牲。

    女解說員聲音不大,溫婉柔和,而滿含深情。站在中山艦旁,聽着解說員聲情並茂的講述,我潸然淚下。淚光中,我仿佛看到了薩師俊在連天的炮火中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就在那一刻,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探尋中山艦的歷史,發掘塵封於歷史深處的先賢事跡……

   

    時間回到1898年,剛剛經歷過甲午海戰慘敗的清朝政府,痛定思痛,決定再籌巨款重建海軍。

    清朝末年,風雨飄搖。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的打擊,清朝的一部分官僚開始認識到西方船堅炮利的威力。為了解除內憂外患,實現富國強兵,他們力主學習西方文化及先進的技術。咸豐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親王奕,會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推行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開始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1877-1897年先後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學堂的學生赴歐留學。這些留學生後來成為北洋水師的中堅力量。北洋水師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両白銀給予海軍建設。艦隊實力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領先於日本。然而,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李鴻章主導經營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朝的海軍強國夢因此而破碎。震怒的清廷撤銷了海軍衙門,殘存的所有海軍官兵全部被革職遣返原籍。

    1898年6月,以康有為、梁啓超等為代表的有識之士,通過光緒帝開展了一場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史稱「戊戌變法」。雖然戊戌變法很快就失敗了,但是清朝政府重建海軍的決心卻沒有改變。從1909年起,清廷派出籌辦海軍的大臣載洵、薩鎮冰等率員赴歐洲、美國、日本考察海軍,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並訂購炮艦、驅逐艦、江防炮艦、巡洋艦12艘。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次用比較完整和科學的方式組建和管理海軍,海軍再次成為清朝軍隊中的重要力量。

    1913年1月,清朝政府從日本訂購的兩艘軍艦完工返國,此時大清王朝已被推翻,兩艘軍艦被編入北洋政府海軍第一艦隊,並分別命名為「永豐艦」和「永翔艦」。從此,永豐艦的名字和命運,就與中國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緊緊聯繫在一起。

    1915年,袁世凱竊取民國大總統職務,企圖復辟帝制,改元洪憲。孫中山立即發布《討袁檄文》,保衛辛亥革命成果,號召各地起義討袁。前海軍總司令李鼎新、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練習艦隊司令曾兆麟等,率領永豐、海新等主力艦,在上海通電起義,加入到孫中山領導的護國軍行列。

    1917年,張勳復辟失敗後,段祺瑞執掌北京政權,成立了北洋軍閥政府,宣布廢除臨時約法和國會。為了捍衛民主共和和臨時約法,孫中山舉起了護法旗幟,發動領導了護法戰爭,制定了海軍南下行動計劃。8月5日,海軍總長程璧光率永豐等10艘軍艦,抵達廣州黃埔,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戰爭。

    1917年12月,瓊州礦督龍濟光被段祺瑞收買,攻佔雷州半島,威脅廣州。孫中山急令永豐等艦趕往瓊州海峽,切斷龍濟光軍的海上運輸線。20日,永豐等艦在陽江海面截獲了龍濟光軍6艘運兵艦及一個營的兵力,繳獲了大量軍械。23日,又在海上俘獲龍濟光軍的平南艦。1918年1月5日,永豐等艦在程璧光率領下,開抵海口秀英炮台海面,以猛烈的炮火,摧毀了秀英炮台及軍事設施,配合陸軍,殲滅了龍濟光軍隊。永豐艦衝鋒在前,英勇善戰,立下赫赫戰功,得到孫中山的讚揚。

    1922年第二次護法戰爭期間,粵軍總司令陳炯明與孫中山意見不合,其部下圍攻總統府。孫中山、宋慶齡化妝逃出總統府,在艦長馮肇憲的護衛下,登上永豐艦。從6月16日到8月9日,孫中山在艦上飲食起居,發出指令,之後退居上海。1923年,孫中山夫婦再度登上永豐艦表示感謝。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與世長辭。4月16日,廣州革命政府為了紀念孫中山,將「永豐艦」更名為「中山艦」。同時,還將香山縣命名為中山縣。後來,「中山艦」在第二次東征叛軍陳炯明殘部和南征陳的部將鄧本殷的戰役中,都立下戰功。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山艦等49艘軍艦被國民政府調入長江內,以「拱衛京畿(南京)」,立下赫赫戰功。1938年10月24日,中山艦被日機轟炸沉沒於長江的波濤之中。

   

    提到中山艦,有兩個人的名字是繞不過去的。有意思的是,這兩人還是祖孫倆。一個是薩鎮冰,中國近代著名的海軍將領,是他促成了中山艦的誕生。出生於1859年的薩鎮冰早年進入馬尾船政學堂,學習駕駛。光緒三年(1877年)受派赴英國學習海軍。1880年,薩鎮冰從英國學成歸國,在澄慶艦擔任了一年的大副後就到李鴻章在天津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擔任教習,後歷任威遠艦管帶、康濟號練船管帶等職。甲午海戰後,薩鎮冰也被革職遣返。此時他父母已逝,不久妻子也過世了,薩鎮冰囊空如洗,家計維艱,連兩個子女也無法撫養,只好到官紳家庭當塾師掙錢餬口,過了半年。

    1898年,清政府決定重建海軍,分別向英國和德國訂購了「海天」、「海圻」等艦,並開復北洋水師副將葉祖珪的革職處分,授為北洋水師統領。葉祖珪認為薩鎮冰的學識、經驗、為人等均遠勝於己,遂向朝廷推薦由薩鎮冰擔任水師統領一職。薩鎮冰堅辭不受,於是清廷便授予薩鎮冰擔任幫統兼「海圻」號管帶。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議和大臣中有人提出將「海天」、「海圻」等5艘大型軍艦出售,撤銷一切防務,以表示中國絕無對外備戰之意,以此討好外國人,此提議一經提出,即遭到薩鎮冰等人的強烈反對,後來在葉祖珪等愛國將領的抗議下被廢除。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薩鎮冰升任總理南北洋水師兼廣東水師提督,擔負起重組北洋水師、復興海軍的重任。此時,薩鎮冰已成為中國海軍的第一號人物,他十分重視海軍人才建設。在他的建議下,清政府決定擴大煙臺海校的辦學規模。宣統元年(1909年),薩鎮冰被委為籌備海軍大臣和海軍提督。雄心猶在的薩鎮冰下決心好好整治海軍,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他上任後合併了過去分裂的南北水師,建立起統一的指揮系統,還統一了官制、旗式、軍服、號令,這是中國近代海軍第一次實行科學管理。他風塵僕僕,先後奔赴廣東、福建、浙江、江西、湖北、安徽、直隸、山東、江蘇等9個沿海(及長江)省巡視考察當地的海防情況。自1909年10月16日起,載洵、薩鎮冰等乘船赴歐美各國考察,一是學習西方各國先進的海軍方略,二是訂購一批性能優良的軍艦。他們先後訪問了意大利、奧地利、德國、英國、美國的海軍學校和船廠,並向意大利訂購炮艦1艘,向奧地利訂購驅逐艦1艘,向德國訂購驅逐艦3艘、江防炮艦2艘,向英國訂購巡洋艦2艘。宣統二年(1910年)11月24日,載洵、薩鎮冰乘船前往日本考察海軍,在考察了三菱公司船廠和川崎船廠後,訂購了兩艘同樣款式的鋼木結構軍艦,其中之一就是後來的「永豐艦」即「中山艦」。

    薩鎮冰無疑是忠臣,但他並不愚忠。他忠的是國家,是人民。在歷史的關鍵節點上,他選擇站在人民一邊。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時任海軍提督的薩鎮冰奉旨前去布防。起義軍民英勇作戰、不怕犧牲以及百姓積極配合的場面,極大地震撼了他,他意識到,大清朝廷已經失去民心了。曾是薩鎮冰學生的革命軍總督黎元洪給他寫了三封策反信,情真意切陳明大義。雖然薩鎮冰在回信中以共和政體不適合中國國情為由推脫了,但也明確表示了不忍心見到同胞相殘,不願與革命軍為敵。是忠於朝廷還是體恤百姓?掙扎中的薩鎮冰很快就做出了決定:獨自棄艦出走。出走之前,他用燈語示知停泊的各軍艦:「我去矣!以後軍事,爾等各艦艇好自為之。」臨行前,薩鎮冰在給黎元洪的回信中寫道:「彼此心照,各盡其職。」緊接着,他的麾下陸續宣布起義。1933年11月他支持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人民革命政府,贊成反蔣抗日的主張。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到南洋和後方川、黔、湘、滇、桂、陝、甘等省宣傳抗日。1949年,薩鎮冰謝絕了蔣介石的邀請,留在大陸,走上了和中國共產黨合作的道路。

   

    與中山艦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另一個人是薩師俊,他是薩鎮冰的侄孫,中華民國海軍上校,中山艦最後一任艦長。他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中山艦歷史上最輝煌、悲壯的一章。

    1913年(民國二年)7月,18歲的英俊青年薩師俊以優等生畢業於他的叔公創辦的煙臺海軍學校第八屆駕駛班,並進入中華民國海軍服役。1935年2月,薩師俊被委任代理中山艦艦長一職,成為該艦第十三任艦長。這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暗含的機緣?不得而知。我們所知道的是:薩鎮冰曾參加過甲午海戰,薩師俊自幼便以雪甲午海戰之恥為奮鬥目標。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中日全面開戰。薩師俊奉命率中山艦到南京—上海一線籌備防禦,並駐守南京。淞滬會戰中,他率中山艦護送中華民國海軍部長陳紹寬到江陰前線視察戰況。淞滬會戰中國失利,國民政府遷往重慶,他率艦參與掩護轉移、運輸物資以及長江上的防務、布雷等任務。1938年,因為海軍艦船減損嚴重,中華民國裁撤海軍部,改為戰時海軍總司令部,將殘餘的軍艦編為兩個艦隊,中山艦被編入第一艦隊,成為民國海軍殘軍中最大型的艦隻之一。中山艦在抗擊日寇的戰鬥中盡顯英雄本色,創建奇功,於岳陽協同友艦擊落數架來犯敵機,粉碎了日軍將中國海軍一舉擊沉於岳陽的企圖。到了1938年2月,薩師俊又兼任海軍特務隊隊長職務。

    1938年6月12日,日軍佔領安慶,武漢保衛戰拉開序幕。1938年秋,京、滬淪陷後,武漢成了日軍進攻的主要目標之一,中山艦奉命參加武漢保衛戰,擔負從嘉魚、新堤至武昌縣(今江夏區)金口鎮江面的警戒及運輸任務。10月下旬,日軍逐步逼近武漢,薩師俊率領官兵日夜奔馳在前線作戰。為支援武漢地面防空,海軍總司令部命令中山艦拆下主、副炮支援武漢外圍防空火力,裝在岸邊幾個要塞上。

    1938年10月24日,武漢保衛戰接近尾聲,中山艦奉命巡弋於金口。就在前一天晚上,薩師俊剛剛力辭了鄱陽湖警備司令一職,並在與同鄉曾國晟談話時說道:「這次是全民族的對日抗戰,我能到岸上去躲避嗎?只要讓我上岸,再大的官兒我也不做,免得有人議論我怕死取巧。」

    10月24日,薩師俊率中山艦在金口鎮赤礬山江面巡防,突遇日軍轟炸機襲擊。薩師俊率全艦官兵奮勇反擊,終因敵強我弱,戰力懸殊,中山艦被炸沉江底,包括薩師俊在內的25名官兵英勇犧牲。在中山艦博物館,珍藏着中山艦「金口血戰」倖存者槍炮長魏振基的日記,由其後人無償捐贈。這份珍貴史料首次揭秘了艦長薩師俊的殉國經過。

    1938年10月24日早上9時10分左右,正在金口鎮赤礬山江面正常巡防的中山艦,突然發現東方上空出現一架雙引擎日軍偵察機,薩師俊當即指揮艦上官兵以後望台之高射炮對其射擊,敵機盤旋數圈後離去。11時,日機再次出現,爾後再遁,薩師俊命令全艦一級戰備,並提前午飯。中午,中山艦奉命駛往漢口,下午13時起錨。下午14時50分,艦上旗兵突然報告,艦首右前方有6架雙翼式日機向金口上空撲來,薩師俊當即發出防空警報,命令全體人員各就各位準備戰鬥。日軍第一枚炸彈落於艦尾左舷水中爆炸,產生的巨大衝擊波將艦身撕裂,官員艙吃水線下鐵板頓時破裂進水,艦內進水嚴重,導致艦尾舵機損壞而轉動不靈,艦身大幅傾斜。無線電房配電板也被震碎而電信不通,下午15時06分,電訊官向海軍部發出中山艦的最後一份電報:「中山艦金口遭到突襲。」緊接着第二枚、第三枚、第四枚、第五枚炸彈落下,鍋爐艙也被炸起火,主駕駛樓右艦甲板被炸出一個大洞。在日機瘋狂轟炸下,中山艦遭受重創,失去了控制能力,船身大幅傾斜超過40度,已無望得救。

    面對6架日本轟炸機的輪番攻擊,薩師俊毫不畏懼,命令全艦官兵對敵機展開還擊。但艦首的厄立肯炮在連續發射後發生故障,同時,由於船艦後部彈藥艙電燈震滅,運送彈藥只能靠油燈和手電筒照明進行。而薩師俊正在駕駛台不幸被彈片擊傷,已無法行動,但是他仍然指揮全艦官兵奮勇作戰。全艦官兵不顧敵機的瘋狂掃射,穿行於槍林彈雨之下,往返於濃煙烈焰之中,頑強對敵。日軍不斷向中山艦俯衝投彈,艦上血肉橫飛。薩師俊兩腿被彈片炸斷,左臂受傷,已無法行動,但是他仍忍痛靠在欄杆上,努力支撐着身體,繼續指揮官兵頑強對敵。他命令副艦長呂叔奮安排其他官兵先撤離,自己卻不肯離艦。他高喊道:「諸人員離艦就醫,我身為艦長,職責所在,應與艦共存亡,萬難離此一步!」眼看軍艦沉沒在即,呂叔奮當機立斷,命令士兵強行將薩師俊抬上舢舨。此時,日軍飛機公然違反國際公約,對載有傷員的兩艘舢舨進行密集掃射。他們看到薩師俊佩戴的金袖標,知道他是個大官,於是低空飛行,集中火力瞄準薩師俊,薩師俊頭部、喉部中彈,壯烈犧牲。同舢舨上的另外15名官兵也全部陣亡,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淹死。舢舨被打得粉碎,覆沉。中山艦也於15時50分沉沒於金口龍床磯波濤之中。

    金口海空大戰,中山艦與敵機周旋,孤軍作戰1小時15分,發射炮彈200餘枚、機槍彈千餘發。據當時的海軍總司令部統計:1937—1938年期間,海軍抗戰官兵犧牲110人,中山艦就佔了25人。薩師俊成為抗日戰爭和二戰中陣亡的軍銜最高的中國海軍軍官,也是中山艦最後一任艦長。在中國人民抗戰的歷史詩篇中,特別是海軍抗戰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中山艦被敵機炸沉後,江面上濃煙滾滾,被將士們的鮮血染紅的江水中,飄浮着烈士們的屍體。還有一些倖存的將士在求救。但是,慘無人道的敵人仍然對着江心進行瘋狂掃射,不少英雄再次遭難。當地的村民們不顧危險,紛紛自發來到江邊,劃着小船搜尋、救助中山艦官兵,找撈烈士屍體,含着熱淚將烈士掩埋。最終,有25名官兵英勇犧牲,多人失蹤,只有23人生還。薩師俊的遺體沉入長江,未能打撈上來。

    薩師俊犧牲後,民國政府追授他為海軍上校,並將他奉於忠烈祠。1975年9月3日,台灣省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30周年,發行了抗戰犧牲將領一套6枚的郵票,其中就有薩師俊。2014年9月,為永遠銘記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薩師俊名列其中。

   

    1938年10月24日,一代名艦中山艦被兇殘的日寇戰機轟炸,從此沉於長江江底不見天日。

    1986年,湖北省文物部門提出打撈中山艦的動議。後江蘇省提出要求將中山艦送回南京陳列,廣東省也表示願將中山艦「接回娘家」。

    199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130周年紀念日,中山艦打撈工程正式啟動。

    1997年1月28日,中山艦被整體打撈出水。2月19日,中山艦被運至湖北造船廠修復,修復完工後的中山艦,恢復了1925年永豐艦命名為中山艦時的歷史原貌,保留了1938年「武漢保衛戰」中被敵機炸沉的歷史痕跡,以體現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英勇奮鬥、前赴後繼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2008年5月15日,中山艦在南華船舶公司再次下水,藉助浮船塢和拖船前往金口臨時碼頭。16日,中山艦在金口登陸。經過765米的陸路遷移,於26日正式落戶為其量身打造的中山艦博物館。

    中山艦博物館由兩幢相連建築構成,艦體陳列廳全鋼結構,外形如同一艘戰艦,頭沖金雞湖,好似欲揚帆出海,中山艦就穩穩安放其中。金口戰役紀念區內,牛頭山頂,建有中山艦陣亡將士紀念碑,紀念壯烈殉國的艦長薩師俊等25名將士。當我們拾級而上來到山頂紀念碑前時,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25根柱體形成的5縱5橫的四方柱陣,每一根石柱都代表一位烈士。柱頂形成一個梭形的切面,刺入天空。那是中華兒女英勇不屈的象徵。當我們西行來到觀江台上,環視奔騰不息的莽莽群山,俯視滾滾東去的滔滔江水,我們的心情如同這江水一樣,洶湧澎湃,意氣難平。中山艦與我們這個民族共同承載了積貧積弱、落後挨打的屈辱歷史,見證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奮勇抗爭的犧牲精神。

    站在中山艦旁,我聽到了來自歷史深處的強勁回聲。徐可

[责任编辑:严燕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