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0

書院記憶:問津書院

2015-06-08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問津書院,又名孔子廟,坐落於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舊街孔子河畔,因《論語》中孔子周游列國至楚國,孔子使「子路問津」於長沮、桀溺典故而得名。

  書院始建於西漢年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孕育元、明、清三朝鄂東文人的搖籃,被稱為中國最古老「大學」。在歷史上曾與岳麓書院、東林書院、白鹿洞書院等齊名,自宋至清,書院共產生進士387名,因其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學術史上的重大影響而被載入《中國書院志》。

  問津書院講學活動自宋至清,出現了文人萃聚、文風迭起的局面,碩學鴻儒登壇授業。唐代杜牧,宋代孟珙、朱熹,元代龍仁夫、吳澄,明代王陽明等諸位大儒都親臨書院,講學布道。歷朝出自問津書院的舉人、進士、名儒、要吏,不計其數。明清兩朝的中葉,講學活動達到了巔峰。明萬歷年間還在河南的商城建有問津書院分院。

  問津書院原名孔廟、文宣廟,坐落在舊街孔子河村孔子山南麓,建於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22年間,因邾縣(即新洲)庶民在孔子山耕地時掘出一塊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問津處」八個秦隸大字。西漢淮南王劉安遂命在發掘地建一亭,將石碑立於亭內。同時,在孔子山傍孔子河濱修建孔廟祭孔,并徵召學士在廟內講學著書。

  元末明初,陳友諒率農民起義軍攻占新洲邾城,并稱帝邾城。后朱元璋在新洲打敗陳友諒,孔廟書院一度毀於戰火。后經地方官吏儒士多次復修,但其規模較小。明末,農民起義席卷全國,以張獻忠為首的義軍征戰楚黃,問津書院在戰亂中再次遭受兵燹。據史書記載,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問津書院僅存正殿三間以及東西兩廡部分建築。

  入清后,問津書院從順治初逐步為地方州、府官紳所控制,成為了官方科考取士之所。康熙初年再度復修并擴建。清咸豐初年,太平天國軍與曾國藩的湘軍大戰新洲,書院三度兵燹,同治、光緒年間又數次復修并予擴建。因此,書院也得到了修復和發展,在湖廣提學使蔣永修的主持下成為當時全國為數不多的書院之一,得到康熙皇帝御筆「萬世師表」和嘉慶皇帝御筆「聖記大成」金匾。這使其聲播海內,名噪一時。湖廣提學使蔣永修撰千餘言,作「重修問津書院碑記」。

  民國初年,著名書法家、孫中山總統府官員張翼珍為問津書院重修題寫「問津書院」石匾。

  問津書院傍山依水,坐北面南。整個書院既莊嚴氣派,又美輪美奐。殿堂祠館上覆琉璃碧瓦,下鋪方面石磚。室內畫棟雕梁、丹楹刻桷;院外朱欄曲檻、宮牆護圍。其內門戶相接,走廊相連,行走於其間,雨天可不濕足,晴天可遮蔭涼。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