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一台由跨国艺术家联袂打造的舞剧《茶尖上的芭蕾》,将在黔南州都匀剧院首次与观众见面。沿着泥水交困的院墙小路,穿过嘈杂的工地噪声,我们来到都匀剧院的排练厅,见到了汗流浃背的舞剧总编导彭武。
我的家,在贵州这片土地上
家乡,对于一个远行游子来说,是一段无法割舍的记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彭武是卯足了劲,要给家乡献上高水准的芭蕾艺术精品。然而,这一切谈何容易。《茶尖上的芭蕾》中途加入茶博会作为展演节目,经费陷入困顿,“彭家班”的成员们开始各出奇招。女一号邱思婷,女二号谢佳美的芭蕾服装自行解决,群舞以旧服装上场,舞美用旧道具改装使用,灯光是借的,连舞剧最重要的音乐,因为都匀没有好的录音棚,也是编剧在广州找到广东电视台音响师“捱义气”帮忙录制,硬是没花州政府一分钱。排练厅内散发的霉味、排练厅外的尘土和噪音,并没有动摇彭武的信心和决心:“这就是我家乡的状况,它在努力地建设和发展,子不嫌母丑,就是在这样的条件这样的地方,我也要让家乡人有缘欣赏到世界水准的芭蕾与民族艺术结合的精品。”黔南州人大主任罗毅、向红琼州长、刘建民副州长、文广局汪洋局长对舞剧的关怀,让彭武感到亲人般的爱护,在家乡,亲情就是一种鼓舞。
艺术在哪里,殿堂就在哪里
都匀剧院建成已有二十多年。一千多个座位,包括幕布、台口幕条、地板、天花、内外墙都非常陈旧,灯光跟不上舞台需要。剧院四周都是建设中的工地,灰尘滚滚,乱石挡道,打桩声、机器的轰鸣声几乎盖过了排练的音乐声。没有人知道,正是每天在这里排练《茶》剧的都匀市歌舞团的演员们,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比赛中,其民族民间舞作品胜过了贵州省歌舞团。
这是一个无言奉献的团队,一个富于战斗力的集体。排练厅工作表从早上九点甚至排到了晚上十点,加班,再加班,没有休息日,政府安排的演出工作要完成,《茶》剧公演迫在眉睫。团长莫红燕,今年儿子高考报志愿都没时间帮他参考,差点耽误了上大学。演员们身体受伤、膝盖磨破更是家常便饭。看着演员们身上的练功服湿了一遍又一遍,因为没有替换的,彭武自掏腰包每人送了一套。没有单位饭堂、免费盒饭,没有加班费,每顿饭他们都是自己煮或带,“我一向排练非常严格,当我得知很多演员排练延迟就要耽误接孩子,有几个演员每月工资才600—1000元时,我真不忍心再让他们加班加点了”彭武眼眶发红地说。
在机器的轰鸣中,在音乐的起伏里,演员们跳跃、匍匐、翻滚,脸上的表情是那样专注,身上的汗水在不计一切地挥洒。没有怨言,没有杂念,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正在用身体朝圣心中的艺术,只要艺术在,心中的殿堂就在。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远远回望剧院,大片杂乱的工地背景下,都匀剧院像一座孤岛。但这真的算不了什么,因为有一群人用他们的行动告诉你:艺术在哪里,殿堂就在哪里。
都匀的历史会记下这光荣的一幕,而历史一定会告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