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中华大地

泥土沉澱的詩行——記老屋穆灣

2023-12-10
来源:香港商報網

    在江夏區五里界街的梁子湖畔流傳着一個傳奇人物的故事——穆老虎。

    相傳此人身高五丈,臂長背圓,善使一對青銅大錘和一支尋常的煙竿,由此可推測其武術功夫,既有大開大闔的勇猛,又有順手拈來的靈巧騰挪。在明清時期,粱子湖畔野荒林茂,常有虎豹出沒傷人畜,在一次圍獵中,穆老虎徒手生擒猛虎一隻,並將其坐騎回家飼養之,此由人送美名——穆老虎!

    驅車行駛在四車道的寬闊的粱湖大道,花博園過後不到五分鐘的車程,你會在向東的一方,於樹林蒼翠間看見一座氣勢軒昂,高約十多米的灰磚黑瓦造型徽派的門樓,中間鑲嵌着三個鎏金大字——老屋穆!其左右也有同樣鎏金的對聯一幅:「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無布衣,上善若水厚得載物有賢才」,樸素的民間希翼和文化傳承在紅燈籠的襯托下,喜慶之中不失莊重與靈動;穿過門樓,在其反背同樣四個鎏金字——和穆家風!對聯一幅「洪武遷徒五里三甲虎丘地,戊戍立樓六合八泰龍雲天」這幅對聯交待了穆氏家族的來處以及此地的生息繁衍。

    進入門樓,迎面而至一座徽派小樓,門的兩側掛着一些銘牌,「五里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之家」更多的是與藝術相關的工作室和創作基地,有書法,雕塑,繪畫等等,這是何等人文薈聚之地呢!

    沿着刷黑的柏油村路南下東行,灰磚黑瓦的村舍掩在青翠間,戶戶門前白色的鐵質欄柵,其間居然有若干詩歌展示牌,上面的作者有從江夏走出的作家劉益善老師和王新民老師,和植耕江夏本土的一些詩人,但到後面你走完全灣後你還會發現一些驚喜的名字,張執浩,朱零,田禾……所選詩作,基本上以鄉村為題材;這些展示牌,其間還有攝影,書法,繪畫等作品,它們散落在村路旁,像一顆顆夜空的星,讓老屋穆這個村灣有文曲星的明亮。還有一戶人家向西的山牆,繪就着一幅鄉村的春色圖,色調以綠色為主,間綴板塊的金色油菜花塊,不經意間,用畫與周遭的原野對比,讓你覺得這畫就是對老屋穆寫實的文本,讓你想到畫中找到自己所站臨之地,是在一簇金燦燦的花朵旁。

    村路曲蜿,突然你會在一處空地看見一堆碼放整齊的青磚,磚體上長滿青苔,想來放在此處已無法探知它存放的時長;這磚不同於常規,僅僅只有三分厚薄,尋問它們的主人——八十六歲的穆起財老人得知,這磚已有百餘年歷史,握之依舊沉重全無現代灰質磚的輕薄,擊之有清脆之音,有如一粒石子投入深井傳來的回音,幽然深遠。在磚旁還橫亙着兩根有卯榫構造的廢棄的粗木,據老人介紹,其為老房屋樑,下面還有雕花內容,可惜因其沉重無法窺視其容。

    老人是熱情的,邀客在他屋前小歇;老人先前在外工作,退休後回到老屋穆頤養天年,和老伴在田邊地角開些荒種些日常菜蔬。他是健談的,對村灣的歷史典故瞭如指掌。

    老人還會和你談及穆氏族人自洪武年間由江西瓦屑壩遷徒至此,歷經十多代人的辛勤耕作才繁衍出這座美麗的村灣;老屋穆人不僅僅只有辛勞,也是富有智慧的。在1964年,老屋穆人率先爭取到村灣的通電,先後辦起農副產品加工廠,在那個統一調配的年代,所有獲利由上級部門統統用於相鄰村灣排灌水利建設。正因如此,在這個不足百戶的村落,先後養育3個博士,本、大專生40餘人。這裏容易讓我們感嘆,其實更應該讓我們深思。

    告別老人,向東漸行;左手邊是灰磚紅廊柱的村舍,在每一戶人家的對面都有白色欄柵圍成的菜園,菜蔬都是日常的菜蔬,還有幾株正在結着青果的枇杷樹和開着一簇簇白色花朵的橘樹;鄉村的日常是安祥的,你可以看到一位老農正在佝僂着腰背磨着鐮刀,也可以遇到一個大嫂坐在門前擇着剛剛從菜園裏採摘的還帶着新鮮泥巴的菜蔬。如果你向他們打聽灣里還有什麼古老的事物,他們一定會向你推介那株在村東頭長了三百餘年的大楓樹。

    這棵樹長得並不高,但足夠粗壯,是要兩人牽手才能環抱的;樹皮有些皴裂而且還斑駁着青苔;也許它長不高,是因為上方的那根電線;它雖然站在路邊,其實也不孤獨,因為它的身旁還有蔥蘢的樹木把它環繞,這就像一群孩子圍着一位老人嘻鬧一樣,這容易讓人想到門樓上高懸的穆氏家訓的四個鎏金字——和穆家風!大楓樹雖老,卻不失俊秀挺拔,寬大的樹冠,仿佛是守衛村灣的神。

    大楓樹是臨水而佇的,這塘水裏有不少魚兒在翻起浪花;它是本村一位能人回鄉創辦集養殖、休閒垂釣的塘堰,一字排開有五口,每一口裏分別養殖着不同的魚種,可供釣友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垂釣。

    沿池塘向西而上,便可以望到灣子的北邊,這裏有一座採摘園(也就是原穆家廟所在地),據園主介紹,採摘園面積300畝!想來到了豐收的時節,果香滿園,色彩流溢,定是採摘的人如蝴蝶在其中翩飛。如果你再向北眺望,就會看見穆家橋,一溪流水從它的橋身下奔過,閃着鱗光,此時春日的陽光正溫暖地灑落在這片土地上!

    一座建築風格明顯屬行上世紀的水塔立在那裏,仔細辨認塔身已有些模糊的銘文,原來這塔是當時名叫穆登國的村長帶領村民修建的,因為先前生活用水都靠村民到塘堰挑取,即不衛生又浪費時力;現在這座水塔也光榮的退休了,因為長江水已被穿越百里,乾淨衛生地讓村民擰開水龍頭就告別先前的苦澀。老屋穆人一直保存這座水塔,它是一種見證,更是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

    繼續沿柏油村路西行,這樣我們圍着村子轉了一個圈,也是回到當初的門樓這裏,其間路過一個雕塑工作室,屋前擺着各種人物雕像,據說完工後將安放在村裏的景觀和路旁。回到門樓,其北側是香樟樹遮掩的停車場,一座飛檐涼亭在茂林深處隱約着我們的好奇心,沿着夾徑的粉色杜鵑花,在亭中有一身着素白女子在品茗,原來這座涼亭連接着一座木質景觀屋,裏面擺滿各類土特產品,有農家豆食,土雞湯,茶葉等等,統統都冠名為「梁湖灣」,據說這個名字早已被註冊商際主要經營農家原生態土特產,在涼亭對面有一家以「梁湖灣」命名的土菜館,當天主推的菜品有「小蒜粑,野韭炒蛋,蒿菜炒肉絲」等等,由此可見,老屋穆人多麼善於利用自身資源的組合!

    確實如此,在一本規劃手冊中,我見到了老屋穆人對未來展望的設計籃圖——以打造現代文化藝術村為基點,構建一個包括成果轉換,孵化等功能文化藝術產業園;這讓我想起在詩歌展示牌上默默呤誦過的一首,江夏本土詩人陳三平先生的詩——《站在農村的戶口薄上寫詩》,詩中對農村生活的深刻體驗,以及對詩的真摯追求和熱愛,何嘗又不體現在老屋穆人的熱血裏呢?周天國

[责任编辑:严燕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