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中华大地

守望群山

2023-12-19
来源:香港商報網

    沒踏進神農架的一個月前,我對神農架一直心馳神往,每每都想去親身揭開她的層層迷霧,去領略群山疊翠,樹木蔥鬱,瀑布飛流,風光旖旎,神奇靈動的自然景觀。神農架,北緯31度的「綠色奇蹟」,是全球中緯度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森林,這片神奇神秘神往的土地,也吸引了很多守護她的人。

    因此,我來神農架這一個月,耐不住好奇,閒暇時總會纏着管護中心的老同志講故事,每當聽到他們所說的故事,我的內心總會不由自主地湧起一種說不出的欽佩,一種令人振奮的豪情。

    在閒聊過程中,他們娓娓道來,讓我身臨其境,心情隨着他們的講述跌宕起伏。巡護員的工作內容,讓我有寫不完的素材。在他們身上,只要留心,隨時隨地都可撿拾到一串又一串動人的故事。

    一

    在神農架國家公園,有這麼一群巡護員,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巡山」。他們承擔着神農架生態環境保護重任。但他們當中,大部分的前身卻是「伐木工」。

    20世紀60年代,國家因建設需要,決定大舉開發神農架。一棵棵參天大樹在油鋸和斧頭面前轟然倒下,修路,砍樹,運材,近萬名工人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向神農架腹地推進,源源不斷地將木材運送到全國各地。

    老君山管護中心的巡護員,最早的就是20世紀80年代響應國家號召來開發神農架的,隨着自然保護區、神農架國家公園的相繼成立,他們的身份也就實現了從「伐木工」到「森林衛士」的轉變。

    二

    初來老君山管理處的時候,同事們就調侃我們3位新同事成功降低了管理處的平均年齡,後來了解的多了,也知道這句話並不是誇大。1個管理處、3個管護中心,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最小年紀35歲,最大59歲快要退休了。但就是這樣一支隊伍,用腳丈量着30餘萬畝的山林,用心摸清每一平方米森林和林地資源的種類、分佈、數量、質量,守護着老君山的每一寸土地、守護着野生動植物的家園。

    到管理處後第一站就是廟坪管護中心,在這裏,交流的內容也最多,他們一共5人,最年輕的巡護員都是「70後」,平均年齡53歲,他們在廟坪一守就是二三十年。我疑惑地詢問向東:「這裏前不着村後不着店,出行也不方便,是什麼讓您堅持了這麼長時間?」

    「因為責任,為子孫後代留下綠水青山生態財富的夢。」向東說道。

    向東是廟坪管護中心的負責人,作為一名任勞任怨、勤於鑽研的護林員,從1987年4月來到神農架伐木,到1998年停止伐木開始實行天然林保護,再到現在的生態保護,他已經在林業第一線工作了36個春秋。

    向東告訴我,以山為伴,是他們的常態,他們中年齡最少的也護林十來年,而最長的達三十餘年。因為責任、因為生態願景,他們在這裏守護了大半輩子。他們與無數巡護員一道,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這座大山。

    三

    「對於巡護員來說,最大的責任就是防火。」向東說。

    他們巡查的範圍有4.7萬畝,所到之處皆是茂密的樹林,一絲一毫可能會造成起火的隱患都不能放過,否則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進行遠程巡護,他們基本不帶生火的生活物資,主糧就是一些饅頭、壓縮餅乾。

    防火通道暢通是重中之重,就像2018年1月那場大雪。

    天已經徹底地黑了,鵝毛般的雪還在下着,整個廟坪都被白色覆蓋,坐落在山坳深處一排木板小屋的燈光,成為密林之中唯一的暖色,向東他們幾個圍在火爐旁正談論這場大雪。

    「雪已經下這麼長時間了,也沒有停的意思,下午我跟老周去兩邊道路看了看,已經到小腿肚了,走路都非常困難,更不用說車進來,這是上山的唯一交通要道,也是老君山區域唯一的防火通道,我們得想辦法保證防火通道暢通,明天不管是天晴還是繼續下雪,我們都去鏟雪,大家同意不?」

    「同意!」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

    第二天清晨,汪汪的狗吠聲打破了這片寧靜。向東他們也隨即起床收拾準備。向東和他的4個同事「除雪」工作就開始了。他身着防寒服,帶上工具,與同事嫻熟地走上除雪的路。

    雪還在絮絮地下着,地面覆蓋已經至40厘米厚,前行已非常困難,伴隨着凜冽的寒風,他們5人凍得滿臉通紅,手腳僵硬,但是他們沒有退縮,也沒有怨言,說干就干,還幹得熱火朝天。鋤頭、鐵鍬、鏟子輪番上陣,怎麼方便怎麼來,將激情和活力釋放在這茫茫雪原上,硬是從茫茫雪原中開出了一條通道。

    剛開始因大雪漫天飛舞,鏟雪的進程很慢。大概是被他們的熱情所感染,過了一會兒,雪漸漸地停了,陽光偷偷地越過雲層,穿過濃霧,照在積雪上,也照在他們的身上,驅散了絲絲寒意。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再次灑進老君山,大家身着防寒服,來到昨天還未完成鏟雪任務的現場,又揮汗如雨的幹了起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漫天大雪,向東帶領管護中心的職工歷時3天,終於搶通了生命通道,為國家公園護林防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

    巡護員們數十年如一日巡山護林,寫的最多的就是巡山日記。在山上巡護時,拿着巴掌大的小本記錄着巡護情況。近年來,隨着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不斷深化,資源保護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前在林場學的那點知識,已遠遠不足以應對現在的工作。現如今,國家公園的工作不單指巡山護林這麼簡單,需要集科研、監測、保護、調查為一體的全能型人才,這個變化讓他們手足無措起來。時代在變化,護林的方法也在多樣化,為了跟緊時代不被淘汰,他們一直在堅持學習,積極上進的追求一直未變。

    向東告訴我,他們幾個人都不懂電腦,也沒有整理內務的人員,為了跟緊步伐,他開始自己慢慢摸索。初中畢業後,他一直在做巡山護林工作,從來沒有用過電腦,拿到單位分發的電腦時,一時手足無措,為學習電腦操作,不懂的就請女兒當「老師」,犯疑惑時就查閱書籍資料,電腦有問題也會及時向管理處請教,在專人維修的時候也總能看到他跟前跟後的身影。不僅是電腦,還有巡護終端、紅外相機監測的使用,數據處理分析等技能。在他的帶領下,全中心人員從無一人懂到現如今所有人員都能熟練運用電腦,每月工作總結、巡護報告、PDA數據在電腦上上傳的得心應手,能夠全方位的應對管理處各科室安排的工作任務。

    向東說:「我們這裏路途遙遠,不說別的,現在電腦有個什麼問題,我能解決的就自己解決。」

    向東只是眾多巡護員中的一個縮影,他們從無到精通,通過孜孜不倦的學習,去適應千變萬化的技能方法,挑戰自己,超越自己。

    有一次到廟坪管護中心,正碰到他們將無人機拿出來,準備應用無人機察看轄區的一切。無人機的使用讓我眼前一亮,這是個技術活,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效的巡護手段。

    向東調侃說:「別看我年紀這麼大了,我還是學的挺好的。」

    說完就開始麻利地組裝無人機架,插入電池,安裝好螺旋槳。然後手柄遙控啟動無人機升空,開始記錄。

    無人機的使用能夠彌補巡護存在的短缺,擴大巡護範圍,單位經常組織無人機操作培訓,巡護員都踴躍參與報名學習,到目前為止,老君山管理處及管護中心有10人拿到無人機使用合格證書,佔比達到三分之一。

    五

    每每看到紅外相機拍下的林間一切,森林裏的動植物肆意地生活着,覺得護林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我將我的想法跟聊過天的向東和王軍說了,他們說護林是幸福的,但同時也存在潛在的危險,蚊蟲叮咬是小事,摔傷劃破是常事,遇到大型野生動物是大事,後來兩人分別跟我講述了在山中遇到熊的故事。

    十年一度的二類資源普查在2018年開展,隨着普查工作的順利推進,水河管護中心在當年9月就將轄區範圍內的普查推進到只剩三分之一了。這天清晨,正準備出發時突遇暴雨,只能先行避雨。不到半小時,天放晴了,他們整理好行裝重新啟程,到達一處大約300多平方米的凹地,大家按照分工循序漸進開展普查工作,正午時分,本想着將最後一處幹完再休息調整,突然的變故打亂了他們的計劃。

    大家聚精會神地對照樹木填寫相關資料,突然幾顆拳頭大小的石子順着崖壁掉下來,砸在離他們一米遠的地方。王軍不由地抬頭尋找原因,就那麼毫無徵兆地與矮崖壁上探出一個黑色大頭的熊大眼瞪小眼,黑熊站在峭壁上俯視着他們,身高1.8米以上,約200公斤重。王軍回憶道:「當時一瞬間真的是冷汗直流,嚇得腦袋一片空白,幸而也是經驗豐富,突遇這種情況,最關鍵的問題是頭腦冷靜,假裝沒有看見它,眼神一觸即離,並迅速提醒夥伴別張望,小幅度地慢慢遠離峭壁,儘量降低黑熊的防備心理。大約過了一分鐘,不,兩分鐘,現在已記不清了,只記得時間難熬,黑熊見我們沒有挑釁行為,過了一會兒就轉身走了。因為這個突發情況,我們加快手頭工作,迅速將最後一處做完記錄,就急急忙忙往回趕,還心有餘悸地看黑熊有沒有跟上來。」

    王軍告訴我,他見過被黑熊傷害過的工友,臉被抓出三條深可見骨的血痕,還有的半邊手臂都沒有了,所以那次遇到黑熊,他們的從內心來講是非常害怕的,但也是幸運的,沒有遭到襲擊。他開玩笑地說:「估計是那個年代伐木破壞了黑熊的家園,所以它們對人類存有敵意,我想我們現在做的是保護它們的工作,只要我們不去主動招惹它們,黑熊對我們其實沒有那麼大的敵意。」

    向東對廟坪區域的每一片林子都瞭如指掌,但那回卻失了分寸,差點迷路了。那是遠程巡護返程的途中,因為疲勞大家都在埋頭趕路。突然,走在第一個的向東停住了腳步,後面的巡護員們也都跟着停了下來,正準備開口詢問時,卻看見向東回頭「噓」了一聲,並小聲提醒他們:「別出聲,老屈,你眼神最好,看看前面樹上是不是黑熊?」老屈聞言小心地向前挪了幾步,只見離他們約5丈遠的一顆樹上攀爬着一隻黑熊,看着並不大。「是有隻幼熊,附近沒有看見其他成年熊,我們得小心了。」未知的恐懼瞬間瀰漫在整個團隊。俗話說,進山最怕碰到「一豬二熊三老虎」,恰恰這次就遇到帶幼崽的母熊,雖然沒有看到母熊,但幼崽在這裏,那母熊肯定就在不遠的地方。向東沉吟了一會兒,當即決定帶着團隊繞路,前面是固定的返程路線,但顯然這個方向隨時存在遇見母熊的危險,只能往回走,選擇從另一座山返程。

    說起來簡單,但在森林裏偏一點方向就可能差之千里,對於不經常走的路,記憶還是有些誤差的,只能靠經驗和熟知每一片林地的特點,在偏離方向後還得及時糾正方位。他們用了比平時多5小時的時間,終於回到管護中心,大家緊繃的神經也才鬆了下來。

    隨着他們的講述,我的心也跟着緊繃,跟着鬆懈。在深山老林巡護,怎麼會沒有危險呢。當我看到他們臉上洋溢着自豪與幸福時,我想,巡山雖有危險,但也能豐富生活閱歷!

    六

    在我們沒來之前,保護處最小的就是綜合業務科的譚神峰,他退伍之後毅然決然地投身到神農架的保護工作。大家經常調侃他是「林三代」,因為從他的爺爺那輩開始就與神農架有着不解的情緣,到他這輩,他的家人大半都在神農架林業戰線默默耕耘,為神農架的生態保護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

    譚神峰,他是讓我欽佩的人,有着軍人般的俠骨與毅力。來老君山短短幾年時間,就已經走完了整個老君山的巡護路線,對老君山的了解,相比待了幾十年的巡護員也不逞多讓。

    從廟坪回來的路上,譚神峰跟我們3個新來的護林員介紹,「我的父母、我的妻子都是幹這個的,相較於他們,我做的還遠遠不夠。」

    對於像譚神峰這樣的人來說,30多年來,神農架像一位「自然母親」,見證着他出生、成長、工作、結婚、生子……而他們也身處其中,親身感受了神農架生態環境的變化。

    在村里走訪的時候,他告訴我們,周圍居民生態保護意識的提高,讓他感觸最深。

    「這麼多年,最大的改變就是從有限的巡護,變成了全民的保護。」譚神峰表示,「現在只要發現有人來偷獵、盜獵、偷砍、偷伐,村民都會及時給我們通風報信。」

    村民的配合與支持給了他莫大的鼓舞,他經常說:「幸逢這個偉大的時代,有幸從事保護這份神聖的職業,唯有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做一個推動高水平保護的堅定者、奮進者,方能不負時代,不負初心,不負情懷」。

    對他們來說,生態保護不僅是在延續父輩的願景,更是在守護祖國的綠水青山。而對我們來說,有幸來到這裏,繼續守護華中腹地這片綠水青山,是我們這些年輕人的使命和擔當,也是責任和情懷的傳承,我默默告誡自己,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把青春的華章寫在華中屋脊這片神秘神奇的土地上。(向婷婷)

[责任编辑:郭昕玥 ]